您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信用研究

新闻观察:录取后“爽约”是诚信问题吗?

  高考录取通知书正在陆续发放中,然而,最近的一则消息让一些学生有些慌了:据《河南日报》报道,今年起,河南省出台惩罚规定,凡是录取后不入学的高考考生,再次参加高考将被限制填报志愿学校数量,甚至还将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被高校录取后又“爽约”的学生。那么,被录取后又不去就读,究竟是诚信缺失,还是选择自由呢?

  据报道,近年来,河南省本科录取不报到考生人数逐年增加,不仅造成招生名额浪费,也影响了一些高校对河南省招生计划的投放。作为全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河南今年首次明确了对违背志愿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1.来年高考志愿最多只能填两个;2.将记入其个人诚信档案。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考生如已被相关高校录取,一律不允许退档换录。据了解,大部分省市对未经高校同意逾期不报到的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但没有设置相应的处罚规定。而调查显示,近年来,本科高校放弃报到的新生人数一般占新生总数的1%—2%。学历层次较低的高校,放弃报到的学生比例有的超过10%甚至更多。

  对于录取不报到的行为,大学生们又是怎么看的呢?有的大学生觉得,这的确是一种失信行为。

  大学生:我觉得既然已经选择了服从调剂,其实也就相当于做出一项承诺,如果你浪费了一个稍微好一点学校的名额,其实也就相当于另外一位学生失去了这个机会。

  但随机采访中,更多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的招生政策缺乏弹性,应尊重考生的选择自由。

  大学生:从高考完到最终出分数填报志愿其实他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我觉得这个时间是不足以使我们同学对他所要选择的专业或者院校有一个非常透彻的了解。

  大学生:如果说高校招生它的名额放到国家层面来说可能它只是个名额的问题,但如果说具化到学生个人层面的话,可能是会影响到职业规划乃至生涯规划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据调查,考生不来报到的原因有:对录取高校不满意,决定复读;有了更好的去处,比如国外高校;还有少数因生病或经济跟不上无法上学。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现象主要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变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曾天山:在高校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再加上我们对外开放 国外的大学也有一个录取的机会,所以这个考上了以后 爽约的现象是越来越多。那么河南采取这样的一个方法有所限制,应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策略。那么这种做法 就是让考生在报考志愿的时候更加慎重,那么也加强信息对称,让高校收到自己合适的学生。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尹兆华老师表示,学校每年也会有20名左右的新生拿到通知书后不报到,而学校已经采取多项措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尹兆华:首先学生拿到通知书以后,我们有一个迎新网,能找到他的辅导员,找到他的同班同学,会有一个QQ群,这样他会对大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到了大学以后,(北京)科技大学有一个新生研讨课,然后告诉学生你选的这个专业是什么,在这四年里边你将接受怎么样的一个教育+同时第三个方面就是 到了大学一年级结束以后,你如果发现这个专业真的不是你喜欢的,你可以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我们(北京)科技大学是零门槛不设限。所以综合起来我觉得同学们没有必要拿到通知书以后,再对大学对专业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就轻易放弃了,要试着去了解它,然后再做出你的选择。

  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录取后不入学的现象,还需要多方努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曾天山:从根本上来讲 我们还是要推动高校的多次招生;加强对学生的在因为经济困难问题的这样的一个救助;要建立信用体系,避免这种学生更多的弃考,因为我们的高考制度是由国家来主办的这样的一个制度,而不是西方国家的那种以校为主的考试。

【新闻观察:录取后“爽约”是诚信问题吗?】

  被高校录取后爽约,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河南省出台的这项惩罚政策,引起了一些争议哈。那么对于这样的政策,你是怎么看的?对高校录取后的爽约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惩罚政策尚需斟酌

  看了刚才的新闻,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样的惩罚政策是否合理,还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当然,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能够解决高校录取后学生爽约造成的资源浪费,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了不浪费资源就选择惩罚学生这样的做法是否妥当,我觉得还是需要反复讨论的。如果我们把学生和学校比喻成一场恋爱,那么这样的爽约最多是一次不合适之后的分手,学校可以劝退或开除不合格的学生,那么当学生对报考的这个学校了解后发现不适合自己,或者完全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个样子,再从新去做一次选择又有何不可呢?因为爽约退学的毕竟是少数,仅仅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学校不合适自己,想去找寻自己的真爱,就限制他们的再选择,甚至记入诚信档案成为诚信污点,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政策是欠妥当的。甚至透露出一种大家长式的强制拉郎配。

应该让考生更透彻地了解高校信息

  其实出现考生爽约或是退学的情况,我们首先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爽约或退学了呢?究其原因,主要的应该就是当他们进入到这个高校或者更加了解这个高校之后,发现它并非自己理想中或者是想像中的那个大学,甚至可能有种我亏了,我不甘心的感觉。于是他们才选择了重新再去参加高考。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说这是由于双方原本了解不够所造成的一种盲婚哑嫁,所以对于避免这种情况,比起单纯地惩罚学生,我觉得更重要地是要做到让考生提早了解高校的真实情况。这种真实情况不应该仅仅是设计精美的广告册,而是应该真实地反映这个学校的历史、教学和学术情况。中国有些大学喜欢搞校名美化,比如某某职业学院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某某综合大学。那么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单纯看名字不了解,就可能会造成最后入学后的落差、失落感。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应该让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能够更透彻地了解高校的实际情况。这才是关键所在。

避免出现“高考专业户”

  当然,有一种情况我觉得是应该避免的,那就是所谓的高考专业户。有的学生他可能考过很多次高考了,每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每次都被一些名校录取了,但后来他又以这样那样的原因来重新高考,甚至多次高考。由此可能也获得了一些奖励,比如高分奖励、状元奖励等等。那么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是应该避免的。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而绝非是一场考试秀。所以我个人觉得更为合理的方式是在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高校情况的基础上,容许一到两次次不合适之后的再选择权,但对于那种多次反复高考的,应当予以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