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誉,市无信不兴,企业无信不昌。诚信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一个健全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诚信。因此,新时代要大力推进诚信建设。
诚字最早出自《礼记·祭统》,里面写到“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信字最早见《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规范。中国历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视诚信,崇尚诚实无欺、言行相符。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讲到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诚积极”“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诚信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美德;对企业来说,诚信是无形资产;对社会来说,诚信是公序良俗,举足轻重;对国家来说,诚信是重要的软实力,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扎牢制度的笼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但毋庸讳言,失信行为仍然存在,是百姓“痛点”,也是社会治理难点。诚信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诚信建设要开展好诚信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就需要在全体公民中坚持不懈地开展诚信教育,强化诚信道德观念和意识,使诚信观念深入民心,最终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强化新闻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各种诚信先进典型,曝光不诚信行为,努力营造一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不断增强法人、自然人诚信守信的自觉性。强化社会宣传,将诚信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加强对广大青少年信用教育。推进诚信教育进镇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推动公民诚信意识和社会诚信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诚信建设要从政府和领导干部做起。政府诚信具有重要的表率、导向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把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完善人民群众的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通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透明度,依法行政,兑现政府承诺,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从而建立法制政府、廉政政府、高效政府、“阳光”政府和诚信政府,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联,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和共产党员,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讲真话、做实事、言行相符,求真务实,带头讲诚信,带动群众投身于诚信建设。
加强诚信建设要强化规则意识。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不重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治精神有较大差距,致使失信行为在处罚时往往无法可依,失信惩戒在一些时候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完善关于诚信的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惩戒失信行为,鼓励诚信之举。要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对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重点领域失信问题,坚决给予严惩,全力维护司法的公信与权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加强诚信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及查询系统网络平台。形成一个通用的互通和共享的公用信息平台,解决社会交往中信用信息缺乏与不对称,降低市场的风险水平。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银行信用等级、纳税状况、参加社会保障状况、守法状况、商业信用状况等。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应包括个人基本状况,如职业、收入、学历、家庭财产、社会地位及道德品质、司法信用、经济信用记录,如存贷款、还贷、纳税及其他信用交易情况等。这些信用资料数据库可以通过与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部门和银行系统的信贷信息等资料来实现共享。
诚实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诚信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今天,我们正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努力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社会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