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信用研究信用研究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举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促进征信业发展提质、建立健全征信体系的会议精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王志诚日前在《光明日报》撰文从人与人彼此信任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征信体系建设。他认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然而近年来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都暴露出不少有关“社会互信”的问题,推动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正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征信需求的快速增长。

从1960年起至今进入中等收入的101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3个国家和地区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而其他将近90%的经济体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苦苦挣扎,甚至还有一部分国家走上回头路。虽然各国的成败经验都有所不同,但很大程度是可以借鉴的。在过去近百年里跨越中等收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建立起了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纵览落入中等收入和返贫的国家,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要不没有,要不低效率。当一个经济体由工业化带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试图跨越被称为发达经济体的商业社会大门口,社会诚信、互信和契约精神就变成一道横着的无形门槛。

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在中等收入之前的农耕和小商品时代,社会分工不明确,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换不发达,所需要的征信体系支持也主要是通过本地化的口口相传的口碑来维持运转。工业化经济体中,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机械化向大自然索取,社会化分工已经很发达,交换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但人与人之间互信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的协作,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不高,个人征信体系还不是经济运行的必需品。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业成为发达经济的主体。分工精细化,交易和交换日益频繁化,多方合作、多人联合日益密切,需要大家都具有契约精神,才能使各个环节顺畅运行。如果没有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没有一个诚信守约的社会环境,经济的运行成本会逐步加大,从而使整个经济体逐步偏离大众的期望而渐渐失速进而停滞。因此,个人征信系统成为商业社会的必要基础,不仅是金融体系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发达国家的标志和试金石。


事实上,一个注重结果而不考虑过程是否合法的功利主义社会,社会公信力将逐步丧失,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逐渐消失,对社会事件的容忍度也逐渐减低。社会信任缺失使得整个社会对任何负面事件都没有容忍度,甚至是出现了过度期望和不切实际的要求。例如把垄断美化为独角兽而追捧,而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是垄断必然降低社会福利。没有了互信,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极为脆弱,譬如出现伤亡事故就要求顺风车业务要做到零风险,而现实中不可能存在零风险的行业和领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寻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杜绝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和思考解决发生这类问题的办法。

因此,在社会进入中等收入后,就应该开始建立个人征信体系,通过征信体系的失信惩戒来限制过度的利己主义损害他人,通过征信来弘扬守信从而降低借贷成本,通过征信的记录来规范人们的守信与合作,逐步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认可别人的劳动所得,为尊重别人的创造而建立知识产权,为整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提升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信任,在各个环节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而推动整个经济体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多次融合的结果,我们需要重塑国人的精神文化追求、提升文明素养。利己是人类的先天本能,随着生存环境条件逐步改善,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合作,共赢开始成为人类世界的主题,没有合作共赢的理念就不会有人类对其他物种的超越。因此,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随着利他理念和思维的提升而得到增长。通过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进一步增进自己的社会性,提升顾及别人的自觉性。个人征信体系的约束,是一个比法律更宽泛的外围约束,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约束机制,并可以更加高效的调和二者,辅助这两个方面来建立社会的有效约束,实现社会整个文明水平实质提升。


我们希望,通过逐步完善科学客观的个人征信体系,在各种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促成一个诚信守约的社会环境,大幅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形成互助包容、多元自信的文化氛围,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助力。